聽過一萬小時的理論嗎? 若想在某個領域達到專家級別,須花上一萬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夠達成!

首次看到這個理論是在一本書「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」。 簡單講,如果一天花費 3 小時在打籃球上,大概 10 年後就能成為籃球專家! 而這個時間也和一個人完成大學學業,接著碩士,最後念博士差不多。

但最近看了本篇文章所講的這本書「刻意練習」,這本書的作者 K. Anders Ericsson 所提出的研究正是上述一萬小時的理論基礎。而其卻對一萬小時這理論打了個問號,

根據其研究,真正要成為專家,一萬個小時並非一定,重點在於每個人學習,練習的方式才是真正重要的要素。

Ch.1 有目標的練習

一位運動選手、音樂家、科學家能有傑出的表現並非與生俱來,而是不斷的學習、練習所累積而來。

練習分為,一般的練習和有效的練習

  • 一般的練習: 無特定目標的練習,例如:每天打球 2 小時、每天看書 1 小時
  • 有效的練習:有特定目標,有目的性的練習,例如:每天罰球100顆,且只能 miss 10 顆以內、每天看某某書的第幾章節,並寫心得筆記。

亦可說,要突破舒適圈,克服新挑戰,做之前做不到的事,才能有所進步!

總結,有效的練習也就是有目標的練習會有以下特徵

  1. 特定的目標
  2. 達成特定目標的計畫
  3. 評量執行好壞的方式
  4. 專注,專心
  5. 維持,恆心

Ch.2 駕馭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

不只是身體的肌肉可以靠透過重量訓練,而變得更結實、更有力。 大腦也能夠經過鍛鍊,而讓大腦各區塊更活躍。

  • 記憶的能力

倫敦的計程車司機,在經過多年訓練,記住倫敦市區內每條大街小巷、每天不同時間的最佳路徑而讓大腦負責記憶的部份 - 海馬迴比常人大了不少,也表示其記憶的能力受到強化。

  • 控制和協調身體的能力

視障人士經過訓練,閱讀盲字多年後,其手指的敏感程度就已不同於一般人。 例如:閉上眼睛碰觸手指,一般人可能會分辨不出,但有閱讀盲字經驗的人都可清楚分辨。 吉他手使用慣用手彈奏吉他時,可以觀察到其控制手部的大腦區域特別活躍。

  • 不只是進步,也會退步

就像肌肉,不再訓練後會逐漸鬆弛,大腦的區塊亦同。

據研究,退休的倫敦計程車司機,其海馬迴的大小比起還在開車的司機,已明顯小了許多。 當然與一般人比較還是大了不少。

所以不管是身體或大腦,訓練的成果也需要更多的訓練來維持。

  • 還是要突破舒適圈 要能不斷的能力突破,除了持續的訓練,訓練的強度也要能提昇。做以前做不到的事!

Ch.3 心智表徵

  • 什麼是心智表徵

心智表徵 可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可說是對某件事、某個物體的認知。

例如:

  • 看到狗,會覺得牠是可愛的、乖巧的或溫馴的,抑或是凶狠的。
  • 看到大太陽,會覺得熱、煩躁,抑或是溫暖的。

總之,這樣的認知是經過我們實際的接觸或間接的認識,累積了經驗和記憶所堆積而成,也是專屬於某種事物的 Pattern

  • 心智表徵能幫我們什麼

能幫助我們更有效的學習。 而隨著學習,累積了更多相關知識,也能夠調整心智表徵來達成所謂的正循環。 例如:

  • 足球場上,剛入門的新手和資深的球員,對於場上的情勢判斷就會有不同,而資深球員和教練又會有所不同。

  • 心智表徵有其「領域限定性」

踢足球而學習的到心智表徵,必定不能運用在棒球或籃球上。

  • 建立心智表徵

綜合以上,建立有效的心智表徵是刻意練習的重要因素,而建立的流程是可反覆的、可評估的、會是越來越的。

Ch.4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

1. 刻意練習的領域須發展得相當成熟

2. 有該領域的老師或專家,幫忙評估表現及改善

刻意練習有以下特色:

  • 該領域已有許多專家,並建立了成熟的訓練方式
  • 需要跨出舒適圈,要能有所突破
  • 要有定義明確清楚的目標,不是模糊的大目標
  • 須全神灌注,專心一致
  • 練習要能有回饋,且能根據回饋進行調整
  • 能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,並能利用心智表徵

Ch.5 在工作上運用刻意練習原則

Ch.6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原則

這兩章針對,「刻意練習」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運用,舉出了許多例子。 以此表達刻意練習的好和應用的廣泛。

Ch.7 邁向非凡的路線圖

這條路線可分四點:

  1. 產生興趣
  2. 變得認真
  3. 全心投入
  4. 開闢新路

Ch.8 如何解釋「天賦」這回事?

天賦的確能在學習的初期帶來好處,但針對成為專家這件事,主要還是在於後續是否能持續的刻意練習。

Ch.9 用刻意練習打造全新的世界

傳遞、推廣「刻意練習」的知識,讓全世界都能透過這樣的方式,達到更高的境界,讓這世界能變得更美好!